近幾年來,城市供水企業改制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變化,形式上先從“廠網分開”到“出售水廠”,再到整體轉讓產權和投資多元化,體現了“摸著石頭過河”的理性化改革的發展過程。但是,從感性認識——理性認識,再從理性認識——指導實踐,需要一個又一個實踐經驗的總結和提高的過程。
城市供水企業產權改革的方向是投資主體多元化,但由于不可能完全按照市場化運作,必須建立政府管制下的市場化運作機制。
城市供水企業本身的經營特點,決定了供水企業在一個城市中是資源壟斷和市場壟斷的。這是由于水資源缺乏和規模經營的原因,在同一個城市中不能設立多個不同產權主體的自來水廠和建設不同產權主體的多套供水管網。無論從城市規劃要求還是投資規模效益要求,政府和投資者都不可能搞兩套或多套供水系統建設。開始時我們設想的是一套管網,多家水廠競爭上網。但是水資源不是無窮無盡的,也不是隨意搬來搬去的,不具有原材料的流動性。規模大的比規模小的水廠具有先天有競爭優勢,無法具有自由競爭的公平性。要保護規模小的必須固定水量和價格,這就相當于保護了落后,而不加以保護必然結果就是“大魚吃小魚”,最終形成壟斷局面。而且從投資學的行業優勢分析上看,投資水廠是屬于容易進不容易出的項目,是投資者之大忌。因為沉淀成本巨大,無法在市場變化時把固定資產及時“變現”,而水廠生產產品的性質是單一的,設備的專用性特別強,無法生產其它產品。如果沒有固定的市場和銷售量,理性投資者都不能冒這種沉淀成本無法收回的風險。
自由市場化運作的前提條件是要建立供求雙方平等的市場地位,并利用討價還價機制,實現買方市場的買方定價。經過需求者進行自由市場的多項選擇,實現優勝劣汰、降低成本、提高質量和服務的目標。在一方是壟斷地位,另一方是被動接受的地位條件下的供水生產,怎么實現討價還價、多項選擇和優勝劣汰的目標呢?無論是國有壟斷還是民營壟斷,或是私人壟斷都無法解決一個城市供水的壟斷問題。這就是在城市供水市場上表現出的是“市場失靈”,因此必須由政府進行對供水企業進行管制,產品由政府定價,水質、水量和服務以及關聯交易等通過政府進行監管。某些經濟學家只看到民營資本的高效率和競爭性,卻沒看到水資源的稀缺性對競爭性的限制,即競爭性必須以各種資源的充分流動為前提。只看到一般商品的價格漲落對供求關系的調節作用,卻沒看到構成水價的折舊、動力等固定成本的剛性,如何阻礙了水價的自由漲落幅度,并且一定是政府定價的條件下供求關系的調節受到限制。如果市場化中沒有價格在自由博弈中的自主調節,完全市場化的機制是無法實現的。
市場化運作的基本規則是競爭法則,競爭是一種沒有沉淀成本的帶有威脅性自由進出的機制。而城市供水企業特點是投資大,回收周期長、沉淀成本大,不能隨意進入和退出。無論政府還是投資者都不可能允許這種自由進退狀態存在于城市供水產業上。否則就無法實現安全生產,無法滿足供應和穩定社會的目標,更何況巨額投資的轉讓、賠償、沉淀成本的補償、消化,決不是在小商品市場上買菜那樣簡單,那樣快捷和便利。在自來水的供求市場上主要障礙是生產者和需求者的信息不能及時、準確地了解和交換。
政府在城市供水企業改制中擔負兩種義務和責任,一方面是實現引入多元投資主體,帶動供水企業經濟效益和提高服務質量,充分利用市場機制,激活沉淀的國有資本和資源。而當前在“經營城市”思想指導下,許多地方急于國有資本“變現”,抽出財政投資轉向其它建設。對如何按照“市政府公用事業特許經營權”管好今后的供水生產、經營,對城市化可持續發展認識不清,制度資源、管制方法準備不足,使產權轉讓或合資、合作后的矛盾不斷出現,甚至導致改制難以繼續進行下去?!笆д`”的結果是政府再一次用納稅人的錢買一次教訓。
另一方面是政府要從本身改變管理方式,用“政府之手”防止“市場失靈”的問題發生。其手段是利用特許經營權,其管理內容是七個方面:水價的合理性,水質的達標控制,安全連續的供應,服務的滿意程度,關聯交易的公允性,進入退出的限制性和經營環境的公平性。這些就是城市供水行業的特殊性,也是容易造成“市場失靈”的地方,如果抱著“一賣了之”的態度,資本自身性質的趨利性和投資者的機會主義偏好就會發作并倚仗壟斷地位獲取暴利。
在政治體制改革滯后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條件下,城市供水企業改制不可能一帆風順,而是一條曲折復雜的博弈過程。供水企業的改制必須同社會的其它改革協調發展。
可以完全市場化的商品,采取優勝劣汰的競爭法則,不斷淘汰失誤的投資者,使競爭力強的商品得到規模發展和市場壯大。由于城市供水企業同城市建設發展、群眾生活、企業生產密不可分,與政府的關系,同群眾關系,同城市發展和政治穩定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政府體制改革實質就是不斷尋求一種政黨、政府、人民群眾以及眾多企業家的一種利益平衡,實現“多贏”或至少使各方面利益不失去太大的平衡態勢。在當前由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過渡中,政府中的舊觀念舊作風,群眾中舊的習慣和思維,還有許多方面沒有真正改變,特別是政府的體制還是無所不能地在經濟管理、行政管理、法治管理上發生作用,常常形成不切實際的狂想、粗暴的命令作風、任意的侵犯企業權益等。群眾中許多人還想“搭免費公共利益的便車”,用水不愿交錢,甚至偷水、盜水。
在供水投資方面,政府不管城市規劃是否合理,不管建設速度快慢,供水企業都必須馬上鋪設管網供水,否則就是“不受歡迎的投資者”。政府的規劃和領導人業績可以不受限制地“理想化”,但是企業的投資和收益卻是要實事求是和尊重客觀規律的。城市化需要30~40年的時間表,如果把資金投入的效益寄托在30~40年后的回報上,那是不經濟的和失誤的。政府可以不計算資金的時間價值,企業是要計算資金的時間價值的。在這一點上政府的觀念和企業的觀念是大不同的。
在供水價格上不管實際的合理成本高低,不管投資者的效益盈虧,以“群眾不能承受”就不給調整。即使合同明確約定的補貼往往不及時到位,制約了企業的正常資金周轉和融資能力。供水服務管理上,不管企業和合理要求和合法權利,強制規定“群眾不交費也不能停水”等不公平的作法。
按照市場優化配置資本、資源的要求,企業作為“理性經濟人”在投資上首先進行收益成本分析比較,適度超前要看實際發展速度和市場規模,否則拖累目前企業正常生產經營。政府看政績,企業看效益,市長看本屆,經理看長遠。二者之間的觀念和方法是有差距的,這個差距不能想象用政治壓力解決,更不能用政治帽子解決。在供水價格方面,要把自來水作為一種稀缺商品對待,不僅是合理的經營成本必須補償,而且要使本地水資源得以持續發展,必須靠價格手段來調節使水資源得到節約使用。經濟理論已經證明,公共財產和資源必然是由富裕變成稀缺的。不能真正體現稀缺資源的價格,必然趨勢是由稀缺資源轉化為柘竭資源。當前許多城市地下水資源已經嚴重制約著城市的規模和速度,而用水浪費的現象還到處存在,已經到了必須用價格杠桿進行調節的時候了。但是由于水資源惡化和不可持續是一個緩慢的過程,而體現在政府政治均衡的利益關系是目前最緊急的問題。所以本屆政府把緩慢的過程留給下屆政府承擔,把目前國有資產、資源“變現”以擺平局面是本屆政績問題。這樣的政治經濟博弈觀念還會延續一段時間,這就是政府需要政治改革以適應市場化的課題,也是對那些想在城市供水行業投資的企業家耐心的考驗。
產權經濟學發現了“真理”,但把理想變成現實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城市供水企業改制應防止急功近利和突擊冒進。
國內許多產權經濟學家早就證明,由公有產權轉為私有財產權是國有資源和國有資產提高效率的必然途徑。但是經濟學家無法給出在十幾億人口的大國,在條件錯綜復雜的政治關系、社會關系、經濟基礎上如何推進政治改革、法律改革、社會改革、經濟改革的具體時間表和具體路徑。而城市供水產業所屬的市政公用事業正在承擔著整個社會系統工程的運轉。在市場化的轉變過程中,各種行業的轉變速度是不同的,如果僅僅是其中一個分支,一個微小部分改革的速度快一點、慢一點可能對全局影響不大,或者是完全自由競爭性的投資項目失敗了,投資者也只能自任倒霉。但是這個承托著整個社會系統運轉的、關系到基本生存條件、關系到群眾生活的公共設施、公用事業,其改革一定要慎之又慎,不可急功近利,突出冒進,一定要同政治改革、法律改革、社會改革做到協調發展。有時公益事業還要承擔部分改革的壓力,起到“市民緩沖器”和“政治穩定器”的作用。
近幾年國有資產轉讓的一個口號是“靚女先嫁”,當地的財政困難和市長政績之間就靠先嫁“靚女”來解決,我認為這種戰略要慎重考慮。
在城市化發展過程中,大約要30~40年的過度期,這個時期中城市發展速度、規模有不明確的因素,市政公用設施投資快慢、需要投資多少也是難以控制的。如果嫁出的靚女不能再承擔這些責任和義務,可能乘下的丑女更困難了。
在城市化的進程中,各種政治的、法律的、經濟的、社會的變革將會出現很多新問題,而目前一次就定死的30~50年的供水特許經營合同,能不能適應未來發展的要求?如果今后產生矛盾,如何認定責任及相關財產賠償問題,如何繼續經營等都需要認真考慮。
政府管理職能還有許多工作要做,政府對市政公用事業新的管制方法還未完善,會給將來的管理帶來許多漏洞。所以我看還是“多培養靚女,吸引更多的壯小伙”好些